2016年11月9日星期三

寬容是先承認自己不足

若問香港社會流失得最快的核心價值是甚麼?相信寬容一定名列前矛。過去幾年,香港人之間因為對政治和社會問題取態的差異而壁壘分明的情況有增無減。此外,社交媒體的急速發展亦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家透過Facebook和Whatsapp收到的往往只是自己「同聲同氣」朋友的意見,或者由他們轉來「啱聽」的新聞和評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情況愈來愈嚴重,當大家連不同的意見都沒有興趣了解的時候,寬容根本無從說起。

聯合國將1995年定為「國際寬容年」,其後又將每年的11月16日定為「國際寬容日」。不過,只要留心國際新聞,便可發現由於宗教和種族的衝突,並由之而引發的戰爭、恐襲和難民問題,近年有增無減,在不同國家,是否接納新移民和難民已成為選舉中舉足輕重的議題,而在香港,對國內同胞的抗拒,亦令本土意識抬頭。對他者的寬容,雖然未至於被人唾棄,但隱隱然已非毋庸置疑的普世價值。

社會上不寬容的氣氛愈來愈烈,其中一個原因是不少人有意無意地將寬容當作是縱容,以及將不同意見妖魔化,這情況在教會圈子有時更為嚴重,有些教牧同工因為怕有異端邪說混入教會,迷惑弟兄姊妹,於是絕不縱容,要將一切不良思想消滅於萌芽階段,往往變成一言堂,禁止一切異議的出現。此外,一些教會領導層根本不懂政治,卻以狹隘的政教分離為理由,封殺年青一代對社會關懷的熱情。這種不顧一切拔除雜草的方法,也同時損害了不少麥子!

過去幾年,不少年青人在雨傘運動之後,由於對傳統教會的不滿,於是轉往一些較重視社關的教會聚會,甚至離開信仰。教會群體若不好好反思,未來年青人流失的情況恐怕只會變本加厲。一些基督教刊物,若只有代表建制或老一輩的聲音,而不讓一些另類、年青的觀點出現,嘗試以理而不是以權服人,最後只會出現自我感覺良好,繼續浪費奉獻去維持一定的印刷量,卻根本早已被讀者唾棄。

其實很多有關社會和政治問題的見解,都只是判斷問題而非真理問題,正如應否參與佔中、是否接受政改方案或支持拉布,以至近期有關基督教選委的產生方法等等,都不是真理層次的問題,而是大家對當前香港社會和政治形勢的判斷,認為那一種做法更符合市民大眾的意願;對香港長遠的發展更有利;以及有助建構一個更公義的社會。大家必須小心,不要動輒將個人判斷包裝成真理,將異見人士妖魔化。很多時我們的判斷皆與我們掌握資料的多少;個人的經驗與識見;以及對當前局勢的了解有關。大家不要過度自信,甚至狂妄地認為自己的判斷一定正確。這不是說凡事皆相對,沒有任何絕對的真理,而是要謙卑地承認自己的不足,要以更廣闊的胸襟,仔細聆聽與自己不同的聲音。只有謙卑的人才能真正學會寬容,但願寬容由教會開始。